杨幂身上的伪命题
这周二,《人物》出了一篇杨幂的专访稿,稿子发出两个小时,杨幂上了六个热搜。
本人,一个写东西的人,看到这个场景很难不羡慕。一篇稿子最少上六个热搜,全民讨论,大爆出圈,真是福气啊福气。
但是读完那篇稿子,我的感觉很复杂。
这篇稿子很好,非常工整,该有的内容都有,该传达的信息也都传达了,甚至烘托了情绪,哪哪都到位。但这稿子和杨幂一样,特别满,满到挡住了我的视线,我看不到真正真实的杨幂。
被问到成为流量的代价,杨幂一脸淡然地说:代价是什么都是应该的。
对于自己的过往,杨幂又曝出金句:人生中少一个爱你的人,少一个骗你的人,都不会成就今天的你。
谈到人生中的各种情感,杨幂再次上演人间清醒:不要找听不懂你讲话的人,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无意义社交吧。
当然,杨幂谈的最多的,还是她和表演之间的话题。
文章说杨幂请了表演老师,挑的是最严苛、条件最多的那一位。说杨幂在拍电视剧《哈尔滨1944》的时候完全走进了人物,导演称杨幂不带剧本拍戏,因为台词已经完全烂熟于心。
还说杨幂拍电影《火锅》的时候染了好几遍头发,她不在意外貌,会为了角色摆脱漂亮。
这一部分总结一下的话,是说杨幂早年处在被动之位,只能拍自己不太想拍的戏,现在和嘉行解约了,可以拍自己想拍的戏了,可以做一个好演员了,为此采访稿中还截出了一部分是说杨幂主动给经纪人发消息,说自己在剧组很幸福。
所以这篇文章爆了,在一部分人眼中,杨幂敢于承认现状、敢于突破现状,同时又有金句。
但朋友们,其实杨幂之前也这样。
她的金句会在每一个采访不断输出,大家总会评价她人间清醒。
她也承认现状,此前也说过自己安于现状。
以媒体人的角度看杨幂,我真的很喜欢她。她敢说,并且所说的东西是媒体想要的,这样的采访对象可遇不可求。
同时我也认为杨幂是这个时代最适合做明星的人,她身上有着非常强的娱乐性,之前明星和大众隔了好几层,她直接打破了壁垒,她下场和大家一起玩梗,哪怕大家说她头秃发际线后移。
杨幂是个想得非常开的人。她知道自己身为明星意味着什么,不矫情,对于大众来说,这种明星简直太好玩了。
所以《人物》能出这样一篇稿子,我本是不意外的。
问题是杨幂并不是第一次这样清醒自知不矫情,但每一次都没有交上合格的答卷。
2017年,她有意将重心偏向电影,说自己要做一个“人民艺术女演员”,结果2018年她拍了电影《宝贝儿》,演清洁工的时候,被网友发现倒垃圾的时候指尖是翘起来的,而真正的清洁工一定不会出现这个动作。
如果从2017年算起,杨幂嘴上说转型做好演员这件事已经说了快七年,结果是还没有看到结果。
讲实话,我觉得当一个成功的明星和当一个优秀的演员,本身是相悖的。
当一个成功的明星,要有热议度,有十年如一日的热议度,这一点杨幂做到了,她红了不止十年。这需要一个人抛下任何细小的情绪,不玻璃心,想得开。
但当一个优秀的女演员需要的是敏感多疑的性格,甚至需要有点玻璃心,凡事没办法想得太开。
章子怡有句特别火的话,是说演员要有信念感。什么是信念感,其实就是演员相信剧本里的人物,跟着人物一起哭一起笑。
郝蕾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,如果看过她那期《十三邀》,会很轻松地知晓为什么郝蕾能演好戏。
她四十多岁了,还挣扎在原生家庭里,讲起她和父母之间的羁绊,还会像喝醉了一样眯着眼睛掉眼泪。她一度特别渴望父亲的拥抱,但最终释怀,她的“释怀”又并非是看开了,而是一种挣扎,仿佛在说“我不这样我能怎么办呢”。
这类演员的情感是特别丰满的,有时候看着天空会惆怅,有时候看着大海会落泪。王传君在《桃花坞》里因为看到一只鸟撞到了玻璃而掉眼泪,我相信这不是在作秀,有的人就是有这种特质,天生敏感、细腻、情绪饱满、共情力极强。
所以“当明星”和“做演员”是两条路,想得太开,看得太清楚,也许会成为一个闪着光的明星,但不容易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,两者需要的前提不同。
但杨幂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,她说她要打碎自己重组自己。是的,只有重新组装自己,才有可能慢慢往演员那条路上靠。
可这又会牵扯到新的问题,一个活了快四十年的人真的那么容易打破自我、重组自我吗?
这很难,改掉原有习惯、改变原有性格,本就不易,更难的是要和大脑里的那根筋作斗争。
只能祝杨幂好运,大众的信任总会崩塌,不要做语言的巨人,要做行动的巨人。